海瑞奇特的官途:同事讨厌他,却又不敢动他,只好花钱帮他升职
古怪的“笔架先生”
海瑞走上仕途的道路,跟历史上大多数名臣不一样,显得不太聪明。
很多有名的官员从小就很聪明,年轻时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海瑞到了三十七岁才成为举人,第一次担任官职时已经四十一岁了。
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人终于考上了公务员,到了四十五六岁才正式上班。怎么看都觉得他跟“年轻有为”或“仕途顺利”这些词不太搭。
海瑞在41岁的时候得到了一个官职,但这并不是什么有权有势的大官,只是一个在福建南平县的八品教谕,官职很小。
这个职位是负责什么工作的呢?
在一个县里,如果只有一所高中,那么海瑞这个教谕的地位差不多就像这所高中的校长。要是这个县有多个学校,他的角色可能就跟县教育局局长差不多了。
他的工作就是确保福建南平县的高中生们认真学习,不断进步。
不过,现在的高中生情况不同,而海瑞当教谕时的学生,年龄差距很大,而且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比较成熟,接触过社会。
说起来,在那个年代,考中了秀才,多少都能算有点地位的人了。学问方面或许参差不齐,但应对人情世故,该懂的肯定都懂。
在海瑞担任教谕的那个时期,各地的县学大多形同虚设,学生们经常无故请假,甚至有人请人代考,旷课成了家常便饭。
毕竟教谕只是一个芝麻大的八品小官,前途有限。倒是那些生员,说不定哪天就能高中进士,麻雀变凤凰,攀上高枝。谁愿意跟他们较真儿呢?
海瑞跟其他人可不一样,他一到任就按照《大明律》的规定来管理那些读书人,一点私情都不讲,完全就是个不讲情面的铁面官。
不得不承认,学习这件事,有人督促和没人督促,效果真的不一样。
海瑞到南平县担任教谕后,学生们虽然觉得他管教严格,有些吃不消,但学业上的进步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附近各县都听说了海瑞整顿学风的事。
不过真正让海瑞名声大噪的,是他拒绝按照上级要求跪拜的事件。这件事发生在海瑞在南平县担任教谕的一年后,当时他的上级延平府视学要来视察。
想当年,我们都记得小时候,学校一听说领导来检查,就会赶紧突击大扫除,抓紧现场纪律,忙得鸡飞狗跳的。海瑞那时候也是,上级来检查,一般也需要做些准备。
海瑞跟别人不一样,他觉得自己工作做得很好,不需要搞什么突击检查,就按平常的样子迎接上级。最有趣的是,当延平府视学来到学官署时,海瑞带着两位助手去迎接。那时,他的两位助手见到领导都跪下了,只有海瑞站着行礼。
明朝刚开始时,为了显示对老师的尊重和教育的重视,规定学官在见上级官员时可以不用跪拜。但事实上,许多读书人出于对上级的敬畏,还是选择了跪拜,尽管这与规定不符。
海瑞不跪,让大家都很惊讶。延平府的视学看着孤零零站着的海瑞,再看看他身边的两个副手,气得直笑:哎呀,你们看,这三个人,倒是一个“山”字笔架!
这也是难怪的,当时海瑞两边跪着的副手都很低,中间站着的自己却很高,这样看上去确实像一个“山”字型的笔架。
不过海瑞的拜而不跪,也让延平府的视学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他连当地官员准备的欢迎宴会都没参加,随便转了一圈就走了。而海瑞也因此在官场上名声大噪,人送外号“海笔架”。
许多官员听说了海瑞的事迹后,仍然半信半疑,特意前往南平县学署亲自验证。不论是知府还是道台,无论官位多高,海瑞都只是行礼而不跪拜,这反而让他的名声更加响亮。
因为海瑞名气很大,在工作中也一直严格要求,取得了不少成就。他的上级不但没有因为他不跪拜而责怪他,反而认为他是个人才,向朝廷推荐了他。
不按常理出牌的县令
说实话,海瑞的运气确实挺好的。在他的上级和言官们的推荐下,他当了五年南平县教谕后,就被提拔成了淳安县县令。
在古代,淳安县的县令可是个让人眼红的“肥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淳安县地处水陆交通的要道,很多官员在出差的时候都会经过这里。以前,当县令的都特别会“搞经营”,尤其是那些驿站。每当有官员路过,他们就热情地招待,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临走的时候还不忘送上一笔“路费”,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
这些钱本来就是从县里的公共账上拿的,用朝廷的钱来结交人脉,傻子才会这么做!但是海瑞到了淳安之后,直接用行动告诉大家:不好意思啊,傻子来了……
海瑞到了淳安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让人大吃一惊——他竟然直接放弃了自己该得的“常例”。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时候的官员工资非常低,一个县官一个月的收入不到5两银子,要是换成现在的钱,大概就是1000块左右。
这点钱,对人口多的家庭来说,连吃干饭都成问题,哪里够一个县令维持生活呢?所以当时的县令们基本上都不靠工资生活,而是靠各种各样的“常例”来赚钱。
所谓的“常例”,其实就是通过各种名目收取的不明来源的钱财。
比如向农民收钱粮时,多要点算账“审定钱”;收绢布之类时,先拿一批“样品”私吞;甚至百姓告状时收点“审理费”也是可能的。
简单来说,就是在收正常的税和赋税之外,想尽各种办法,找借口多从农民和商人那里搜刮钱财。
不过刮来的钱,县令不能独吞,得跟县丞和师爷之类的县衙成员分着来,不过县令拿的肯定多一些。
海瑞到了淳安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废除这些“常例”。除了自己的俸禄,他也不多拿一分一毫。
一开始,大家觉得海瑞只是嘴上说说,毕竟一个月才不到五两银子,他自己都快揭不开锅了。可是很快,海瑞让大家看到,这位县令可不是说着玩的,他是真心要废除“常例”。
海瑞住进县衙后,很快就在衙门的地里开辟了一块地,自己种上了萝卜、白菜和豆角这些蔬菜。
大家这时才发现,这家伙上任后连一顿肉都没吃过,全家人都跟着他吃粗茶淡饭……按他这样的节俭方式,这不到五两银子的俸禄,好像真的够用了!
这下,淳安县的吏员和书办们可不干了!海瑞自己不贪也就罢了,还让大家不要贪,难道让大家和他一起吃糠咽菜?
能动的县丞和主簿一个个找人把自己调走,连衙役书办们见没有好处可捞,也都纷纷辞职了。
但是海瑞就是海瑞,要走的他也不留,能再招的他就再招,不能招的工作,没人干他就自己干。而且最有意思的是,海瑞虽然时常因为工作不得不在县里跑来跑去,忙碌异常,可是他还是会抽时间去打理自己两分地的菜园子。
海瑞对自己都这么严格,以前官员住驿站还能有特殊待遇吗?在取消了“常例”没多久,海瑞就把淳安驿站对过往官员的优待取消了,把标准降到了朱元璋时代规定的食宿水平。
这件事让海瑞与他的上级浙直总督胡宗宪有了接触。
这事是这么回事,胡宗宪的儿子从家里出发去见他父亲,这一路上,各地的官员对他特别尊敬,不仅设宴款待,还送了不少金银财宝。
胡公子到了淳安县的驿站后,当地的驿站只给了他一点吃的,没有大鱼大肉,也没有热烈欢迎。胡公子气得当场把桌子掀了:你们拿这个来考验干部子弟?!
脾气暴躁的胡公子一怒之下,直接掀翻了桌子,还叫来手下狠狠教训了驿站的工作人员一顿。
这件事很快就被县令海瑞知道了。海瑞马上行动,派人把胡公子抓了起来。
很多人觉得海瑞是个顽固不化的人,其实这是个误解。海瑞做事讲究原则,但他并不是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这一点在他处理胡公子的事情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聪明得像只老狐狸。海瑞抓住胡公子后,没收了他的钱财,然后派人一路护送他到胡宗宪的营地。
海瑞还给胡宗宪写了一封信,说这个人冒充他的公子四处骗人,坏了他的名声。他相信以胡宗宪的家教,绝不会教出这么蛮横无理的孩子。现在他已经抓住了这个骗子,交给胡宗宪来处理。
当时胡宗宪正在抗击倭寇,胡公子却这么公开去找爸爸,无论是从安全还是从舆论上来说,都十分不合适。海瑞虽然没收了胡公子随身携带的金银,但派人把他送到胡宗宪的军营,还是以“假货”的名义送去的,既维护了胡宗宪的面子,也保护了胡公子的人身安全。
胡宗宪收到儿子的来信后,看了信的内容,不仅没有责怪海瑞,反而哈哈一笑,不当回事。
海瑞的这个行为肯定让胡宗宪印象深刻。后来,因为海瑞为他母亲生日买了两斤肉,胡宗宪得知后,还特意跟同事们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听说了吗?海瑞前几天居然买了两斤肉!真没想到他也有吃肉的一天啊!
海瑞的穷,大家都知道。每逢过年过节或者上级生日,别的官员都送钱送礼送好东西,只有海瑞发个信祝福,从来不搞那一套迎来送往。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左副都御史鄢懋卿南下巡查盐务时,海瑞的应对方式。
鄢懋卿在严嵩那里非常得宠,当时他掌管着两浙、两淮、长芦、河东四个地方的盐务,可以说是炙手可热。但这个人生活极其奢侈,走到哪里,当地官员为了讨好他,常常要花费上万两银子来接待。
因为海瑞取消了“常例”,这笔钱他不仅不想掏,就算想掏,也肯定掏不出来。
这可怎么解决呢?但在海瑞的想法里,这事儿其实挺容易解决的!
在过去,官员外出巡视前,通常会发布一份公告。公告里通常会说,他们关心百姓,不喜欢铺张浪费,要求当地不要为了迎接他们而给百姓添麻烦。
海瑞收到这份文件后,马上给鄢懋卿写了一封公开信。他在信中先是夸了几句鄢懋卿的文件精神,然后就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大人你说你爱民如子,不喜欢大操大办,可我听说一路上接待你的宴席最少都要几十桌,有些地方给你用的尿壶都是镶金边的……这让下官觉得很为难啊!不知道是该按照你的文件精神简单接待,还是按照传闻所说,用超高规格?
鄢懋卿被打得说不出话来,接下来的行程,不仅不去淳安,就连淳安县所属的严州府都远远地绕开了。
海瑞倒不怕,倒把他的上司严州知府给吓得不轻。严州知府把海瑞叫过去,一通臭骂:你不拿,我不管你,你不让鄢专员拿,劳资还怎么进步啊?还有没有一点规矩了?
历史书中写道,海瑞的表现是表情严肃,直挺挺地跪着,一句话也不解释。
大家一齐出手大方,造就了海瑞的名声。
由于海瑞在淳安县有不错的政绩和威望,严州知府虽然很生气,但也找不到他的过错。无奈之下,他只能联络了一些同样不满海瑞的官员。我们既不敢直接治他的罪,又无法让他离开这个职位。不如花点钱,找找关系,给他升官,只要别让他待在这里就行!
很快,许多浙江的官员积极响应,他们联合起来向朝廷上书,称赞海瑞能力超群、品德高尚,希望朝廷能把他调到京城工作。
明朝的高层早就听说海瑞清廉能干,也有意提拔他,于是决定让他担任嘉兴通判的职位。
浙江省的官员一听这个消息顿时慌了:卧槽!这下子弄巧成拙了,他要是还在浙江当通判,那可怎么办?
他们又急忙去找鄢懋卿帮忙,把海瑞改派去吏部等待分配,之后调到江西兴国县当知县,总算离开了浙江。
兴国县可不像淳安县那样好,那里的交通很不方便,土地也很贫瘠。去那里当知县,简直比刮地皮还难。但是,海瑞却不以为意,接到任命后,他立刻就雷厉风行地去了兴国县上任。
海瑞到了兴国县后,又做了一件大事:重新测量土地!
在明朝时期,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常常通过虚报、瞒报或者转移土地的方式来隐瞒实际的土地面积,这样一来,赋税和钱粮的压力就转嫁到了普通老百姓身上。海瑞采取措施重新丈量土地,准确核实赋税,这不仅能减少百姓的负担,还能增加国家的税收,是一件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好处的事情。
在这段时间里,他还撰写了《兴国八议》,提倡彻底改革,消除当时的各种“潜规则”,强调一切都要严格按照《大明律》来执行。
这下可把江西的官员和有钱有势的人家给吓坏了。这位新来的知县可不是来随随便便的,他看起来是要搞大动作,要动大家的“铁饭碗”了。
海瑞在兴国县任职不到两年,正准备完成土地重新测量的任务时,他的上司与当地有权势的人联手,花钱花力打通了京城里的关系,以他“工作表现优秀”为借口,将他调到户部担任六品主簿。
结尾感言
现在网上有不少人喜欢教别人如何处世圆滑,其实就像海瑞生活的那个时代,只要一个人有能力、有品德,就算不太懂人情世故,也会被大家认可的。
人如果懂了太多人情世故,也不一定能讨人喜欢,有时候反而让人觉得不够真实可信。海瑞之所以能快速升迁,是因为他“不懂事”,只靠自己的原则和能力,让人不得不另眼相看。
海瑞升迁得这么快,但也让人看到了大明官绅之间的一种矛盾。他们都很敬佩海瑞的清廉正直,但就是不愿意让他常伴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