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里有股熟悉的味道,工业区一片忙碌。西班牙阿拉贡的早晨不是阳光灿烂,而是焊花四溅,工地上新来的亚洲面孔斜挎工具包,低头走进尚未竣工的电池厂。他们说普通话,偶尔夹杂几句闽南话,偶尔抬头与当地人用蹩脚的西语沟通。警戒线外,几名地方官员和汽车公司代表站得笔直,神情复杂,像是目睹一场“手术”:这里不是抢救病人,是在给欧洲汽车产业续命。要是你是这群官员,会不会暗自思忖:“我们有一天需要中国企业来救场,算不算赌输了?”
事到如今,答案基本是摆在桌面上的。中国派工人赴欧建厂,新闻发出来,几乎没人再去讨论“欧洲能否自己搞定电池产业”。这场电动化赛跑,欧洲想靠自己的旧牌子扛,现实却告诉它:技术、供应链、成本——全部落后。像一场考试,欧洲自信满满,到了交卷却发现词都不会拼,只能把薄薄的试卷递给隔壁的中国同学帮忙填空。欧盟此前的“自给自足”愿望,被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企业活生生地搁在了流水线上。
旁观者视角看,全套逻辑都不稀奇。欧盟的关税壁垒立了还没半年,企业就撑不住了。产业界知道,车企转型慢一拍,拖延就会死。电池技术短缺,什么奔驰、大众、宝马,在风靡全球的电动“新宠”面前也只能当学徒。老牌车企身上还有燃油车的余热,想着能靠情怀度冬,结果电动化潮流一来,剩下的是落寞与焦虑。欧洲离不开中国的先进电池和完整产业链,那些政策层面的小动作,到头来只能变成自我安慰。
有些话在西班牙副主席嘴里变直白:“有了中国电池厂,本地产业才算有了底气。”这话放在产业圈里,是公开的秘密,却沦为政坛里的“敏感词”。讽刺在于,政界许多精英,比如布鲁塞尔一票人,仍然在两种压力间来回折返。一边怕“中国制造”霸占产业主导权,另一边又离不开中国技术与资本。说高贵点,叫焦虑症;说直白点,就是怕自己的饭碗没了——但又舍不得让别人端走。
风向变快不仅仅因为产业。能源价格高企,俄乌冲突一出,欧洲的天然气、电力全线告急,原本已经比亚洲高的成本又多上几个加码。外部压力下,内部老毛病发作,欧洲各国对于中国的态度反复横跳,还带点“民主讨论,小国心思”。一边德法力挺关税,一边匈牙利斯洛伐克叫嚣“不要再当美国的跟班”。说白了,欧盟本来就是大家凑起来的团队,如今人人都想拿主动权,但打牌的时候总是有人要出老千,结局只会越来越乱。
讲逻辑,欧盟喊的“战略自主”其实是自欺欺人。跟着美国制裁、对中国强硬,结果是自己的产业萎缩。汽车产业链是现成的,能扩能强,结果被自己手里的关税砸断,奇葩操作堪比用绳子捆自己的手。往年烧钱烧资源的老路走到头,才发现外部力量才是真正的动力。
汽车产业只是缩影。欧洲的困境根本不在“中国冲击”,而在一群老牌经济体推进改革的卡壳。电动汽车,不是今天的新鲜事。亚洲企业打通供应链,欧洲却一个劲地自怀旧劲儿,看不见技术变革近在咫尺。说是“后知后觉”,其实是选择性视而不见。等市场倒逼,一切都变成锅里的里脊,哪块都舍不得拿出去。
中国的工人踏进欧盟,带来的不是工业间谍,是新的就业机会和产业升级。这是明明白白的双赢,却在欧盟政治层面变成纠结题。想吃中国的饭,又怕成中国的餐具,多国之下的心理,和老牌车企一样,难说是更怕丢面子还是更怕丢饭碗。
“欧盟会不会有一天真的解散?”在奥尔班饭后的酒桌谈话里,这是开胃菜,也是消化题。等科隆、巴黎、马德里都各自想法,欧盟还留有什么?国家之间的信任经不起太多利益分摊。合伙过冬,大家想的是各自养老金,有些人的馅饼厚,有些人的馅饼薄,分得不均,同桌吃饭变成各自打包。欧洲多年来嗓门高,真遇到危机,最实际的选择往往是低头捡蛋糕。
放到全球竞赛里,这局谁输谁赢其实早有答案。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不是你立个关税就断了;欧洲市场再大,技术不跟进,守不住迟早也是别人的。欧盟赌输了,这个说法其实温和。真正难受的是,他们最近发现:解散,不再是学者喝茶的假设,而是逼近现实的选项。
专业分析,总结起来不过一条:要么开放市场与技术共融,要么捂着旧系统等着被淘汰。当然,欧洲政界可以继续打算盘:“合作还是竞争?”可惜时间不会等你慢慢和同事开会。
我做现场勘察时常想,人性里最难的是承认自己的局限。欧盟汽车厂的工头,也许比副主席更懂这个道理。他们不问国籍,只看谁能把车开出去,谁能把电池做好。至于政客们的自尊——那是下班后回家关门时才能嚼的脸皮。
最后,如果欧盟终究要选择,更好的路是不是在“开放中共赢”,而非“自闭中消耗”?或者,将来的欧洲,还能聚成一个声音,还是一群各自找电池的买家。这一局,等下一个转型风来,会不会又是另一场没准备好的考试?
你怎么看,合作与自主,在产业转型面前谁还能笑到最后?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