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几年,印度最大的敌人是谁?这问题放前几年,答案估计八九不离十。可谁能想到,今年6月,当全球大佬齐聚意大利参加G7峰会,镜头里却怎么也找不到印度的影子。莫迪,这位连续六年的座上宾,这次连张邀请函都没捞着。
这可不是新德里闹别扭耍性子,是人家主办方压根就没想请。一场外交“闭门羹”,把印度和加拿大之间那点快要捂不住的矛盾,直接掀了个底朝天。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印度时报》去年就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在印度政府的内部威胁评估里,加拿大的排名已经悄悄爬到了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前面,成了头号“敌对国”。一个远在天边的英联邦老友,怎么就成了心腹大患?
一笔跨洋的血债
这事儿还得从一个特殊的群体说起——锡克人。你在印度街头看到的那些包着头巾、留着大胡子的硬汉,十有八九就是他们。他们只占印度总人口的2%,但绝对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当年的英国殖民者就吃过大亏,1848年一仗,英国的王牌骑兵愣是被他们打了个全军覆没。英国人一看打不过,干脆就拉拢,锡克人在军队里的比例一直高得吓人,到现在还占了军官总数的五分之一。
但这个讲究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的宗教,跟印度教主导的社会,总有点那么点不对付。终于,矛盾在1984年轰然引爆,那场震惊世界的“金庙事件”,成了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时任总理英迪拉·甘地一声令下,军队开着坦克冲进了锡克教的圣地金庙,数千人倒在血泊之中。
血债,终究是要用血来偿的。同年10月,她的两名锡克族保镖,用三十多发子弹,为死去的同胞讨回了“公道”。这场刺杀,瞬间点燃了席卷全国的仇杀烈火,近百万锡克人流离失所,被迫远走他乡。
当选票绑架了外交
加拿大,成了他们最重要的避风港。这个地广人稀的国家,靠着宽松的移民政策和英联邦的背景,成了锡克人的理想家园。如今,加拿大的锡克裔人口已经超过80万,他们在建筑、运输这些行业里几乎说一不二。更要命的是,他们手里的选票,是实实在在能左右政局的力量。
加拿大的政客们,特别是特鲁多,把这笔账算得门儿清。这位帅哥总理不仅亲自戴上锡克头巾参加活动,对加拿大境内闹得沸沸扬扬的“卡利斯坦”独立运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态度暧昧。
于是乎,一幕幕让印度气到跳脚的场景轮番上演:2012年,当年指挥金庙行动的印度将军在加拿大遇袭;2023年,锡克组织更是嚣张到在街头公开“表演”刺杀英迪拉·甘地的场景;同年6月,被印度列为头号通缉犯的锡克领袖尼贾尔,在加拿大街头被神秘枪杀,彻底把两国关系推向了冰点。
嘴上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就在印度和加拿大为这陈年旧账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另一个“老对手”的名字,却总被印度军方高层挂在嘴边。已经过世的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在2021年就不止一次地公开宣称,“中国才是印度的头号敌人”,甚至撂下狠话,“我们绝不会重蹈1962年的覆辙”。
这话听着火药味十足,可现实往往比电影还魔幻。就在拉瓦特将军放完狠话没多久,2023-2024财年的数据出来了,中印双边贸易额飙到1184亿美元,中国反超美国,时隔多年再次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一边是剑拔弩张的敌意,一边是“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生意经,这到底演的是哪一出?
说白了,1962年那场只打了一个月的边境冲突,给印度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国耻”烙印。印度官方一直把这场冲突定性为“中国的背信弃义”,严格管控着国内的历史叙事,搞得大部分印度民众对真相云里雾里。那份据说全面反思了战争失败原因的《亨德森·布鲁克斯报告》,至今还被印度政府当成最高机密锁在柜子里。
困在历史里的巨人
“中国威胁论”和1962年的“悲情叙事”,成了一些印度政客和军方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索要军费预算的万能灵药。每到大选季,这份神秘的报告就会被拿出来炒作一番。印度军队也借着这个由头,全世界买买买,从法国买“阵风”战机,拉着美国、日本搞联合军演,排场搞得比谁都大。
可一谈到自家的国防工业,就有点尴尬了。那个搞了三十多年还没完全搞利索的LCA“光辉”战斗机,总让人有点提不起劲。光靠买,是买不来国防现代化的,更何况,中国的经济体量是印度的五倍,科研投入更是十倍以上。这种硬实力上的鸿沟,靠几句狠话是填不平的。
如今的印度,似乎掉进了一个怪圈。面对加拿大,它像个“囚徒”,明知道硬刚下去两败俱伤,但分裂主义是红线,是底线,一步都不能退。
面对中国,它又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它沉浸在历史的旧梦里,总想把复杂的邻里关系简化成非黑即白的敌我矛盾,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被解读成致命威胁,一不小心,就可能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沦为别人手中的棋子。
结语
所以,印度的头号敌人到底是谁?或许,不是那个远在北美的加拿大,也不是身边这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真正的敌人,是那段不愿被正视、却又被反复利用的历史,是那种被历史悲情所绑架,无法自拔的零和博弈思维。一个真正想要崛起的大国,需要的是直面历史的勇气和放下包袱的智慧,而不是让沉重的过去,成为自己前进路上最大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