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新出生的宝宝只有902万,出生率降到6.77‰,这已经是连续第二年少于一千万了。虽然2024年的数字看起来有些好转,但整体局势依然让人挺担心的。
看到这个趋势挺严峻的,专家们也做了预测,估计到2056年,美国的人口数会超过中国。
如今的年轻一辈也得面对三座大山,要是不离开,专家们说的那种情况可能就会变成真的。那到底是哪三座大山呢?
黄金枷锁
育娲智库的《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也谈到,到了2025年,新出生的宝宝数会少于800万,到2050年的话,跌到大概493万左右。
美国每年接收大约一百万人移民,靠这事维持人口增长的步伐。反过来看,现在人口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正悄悄酝酿一场历史性的反超局面。
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表明,2022年中国的人口出现了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减少了85万。如果生育率一直偏低,到了2050年总人口或许会降到11.7亿,到2100年更可能缩到4.79亿,只占全球的4.8%。
更难搞的是,老龄化的趋势正以中国的节奏呼啸而来,从普通的老龄化步入了深度老龄化阶段。
法国花了126年时间才走到这一步,德国也用了40年,而咱们中国,竟然只用了20年。到2032年,估计就会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到了2050年,大概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位老人。
你看啊,这老龄化这么严重,背后其实是新生儿数量不断在下降,年轻人“想生” 的意愿也在减弱。这到底是啥原因搞的呢?
到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只有610.6万对,创下45年来最低纪录,比去年暴跌了20.5%。年轻人对婚事兴趣减弱,天价彩礼和买房压力,成了挡在恋爱路上的大山。
彩礼的涨势真是一波接一波,从上世纪50年代的几尺花布开始,到改革开放后的“三转一响”,再到现在部分地区用百元钞票“称斤”。武汉大学的龚为纲教授研究指出,现在全国的彩礼平均已经飙升到14万元。
各地情况差别大得很,上海周边、福建、江西这些地方的彩礼一直都挺贵的,加上性别比例失衡和女孩子外迁,导致行情不断水涨船高。
很多女方家庭把彩礼当作养育女儿的一种补偿,再加上婚后跟随丈夫生活的传统观念,也在无形中推动了这个“刚需”。
比彩礼还让人头疼的,是那座住房的“大山”。一线城市房价早就不用提了,现在就拿常州这类三线城市来说,2023年的平均房价居然也冲破了1.5万每平米。
市中心一套百平米的房子轻轻松松就标价150万,对于一般工薪族来说,真是天文数字。年轻人拼命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结果变成了房奴,每个月高额的月供几乎占去全部收入,兴趣、交际、生活品质都得靠边站。
有人为了拿到更高的工资,竟然放弃了自己心仪的职业;有人下班后还在拼命干活,只为了缓解还贷带来的压力。房子,就变成了困住人生各种可能性的金笼子。
走进婚姻这扇门,真是难如登天;就算步入了家庭,接下来养孩子的花费更是让人直咋舌。
吞金兽养成计划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家庭养一个孩子从零岁到十七岁,平均花费已经达到了53.8万元;如果撑到本科毕业,得准备68万元左右。这数字比以前要高不少,真是让人直呼四脚吞金兽一点都不夸张。
不同地区养育孩子的花费差距真叫人震惊,北京和上海的家庭,从0到17岁一共花了93.6万和101万,而像西藏、青海这些地方只要35到38万左右。这背后反映出来的,其实是教育资源和生活成本的巨大悬殊。
挺有意思的是,吞金兽也会受规模影响,城镇家庭里,一个孩子的养育成本最高,两个孩子略低一些,三个孩子有更低;农村家庭里一孩二孩的花费差距没那么大。不过,不管怎样,多养一个孩子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还是个不小的经济负担。
国际比起来,情况就更残酷了,中国的育儿花费大约是人均GDP的6.3倍,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远远超过澳大利亚、法国这些发达国家。
除了可见的钱花费外,《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提到,时间和机会的付出一样严重,像产假育儿、接送陪读、辅导作业这些事儿,都挤占了个人的宝贵时间。
因为生育带来的职业中断、技能缩水,以及晋升受挫,这些无形的成本,让女性在职场上难上加难。目前,这些压力主要都是她们一个人在扛。
当高额的教育支出让父母身心俱疲时,一个新的担忧随之浮现:假如孩子不幸得病,这原本就紧绷的家庭经济线,难道会彻底断裂吗?
孕育到养老
网上有一句话挺流行:没钱别生孩子,大家都挺有共感,实际上反映的,是大家对医疗负担的担心。从准备怀孕开始,经济压力就已经悄然来袭。有的人轻轻松松就怀上了,而有人为了寻找辅助生殖技术,得花费几万甚至几十万,真是天差地别。
就算生产顺利,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健康隐患还得提防。要是孩子遇上大病,昂贵的治疗费可能一下子把家里掏空。
父母渐渐年长,医疗压力也变得双向夹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到14.9%,到了2032年,这个比例或许会突破20%,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了。
照料有疾病的老人可真是挺费时间、耗精力的,而且除了医保报销之外,还得应付那些长期的额外开销。虽然全民医保体系一直在完善,但自费的钱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还是挺压身的负担。
尤其是年轻人看到自己那点有限的积蓄,又想着未来或许得同时负担孩子的医疗费和爸妈的医药费,挺难下决定去生娃,变成了一种理性选择。那三座大山紧紧缠绕在一起,不过,想要移山的路,似乎也在脚下慢慢展开了。
虽然这三座大山看起来挺沉,可其实并非毫无办法破除。令人欣慰的是,关于住房压力,很多地方都推出了降低房贷利率、扩大保障性住房的措施;至于教育方面,双减政策正努力减轻家庭在教育上的经济负担,让大家的焦虑有所缓解。
在医疗这块,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不断增加新药,集中采购也让不少曾经天价的药品回到了大众能接受的价格范围。
虽然美国靠移民政策保持人口活力的方法难学,但咱们面对的人口问题,算是个系统性难题。得从生育支持体系、住房保障、教育公平、医疗改革这些多方面入手,寻求突破。
年轻人不用为了婚房掏空钱包,也不用为了学区房熬夜排队,更不用为一场大病焦虑万分。生命的孕育自然会带来应有的从容和喜悦。
2056年的人口预估,别当成绝路,而应当视作警钟。政策的杠杆逐渐发挥作用,全社会合力支持生育,曾经被压抑的生育愿望终究会重新点燃。华夏文明的传承,不光凭冰冷的数字,而是在每个家庭中点亮的温暖希望。搬走大山,未来还掌握在我们手里。
主要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