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局势动荡之际,基辛格曾指出,若世界大战爆发,真正具备直接威胁美国本土能力的国家屈指可数,朝鲜、俄罗斯与中国则因其特殊条件被列为潜在对象。这一判断基于三者的军事实力、历史积怨与战略动机。
朝鲜虽国力有限,却以核武器与导弹技术形成不对称威慑。自朝鲜战争结下血仇后,其反美立场始终未变。2017年试射的“火星-15”导弹已具备覆盖全美射程,尽管技术成熟度存疑,但核弹头数量估计达20至60枚,配合边境部署的数千门火炮,形成对韩战略威慑。更关键的是,朝鲜将核武视为政权存续的最后保障,若面临生存危机,不排除极端反击可能。
俄罗斯的核武库规模全球居首,约6000枚核弹头构成绝对威慑。其“萨尔马特”导弹射程1.8万公里,可携带多枚分导弹头,“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更被视为突破美防御体系的利器。冷战遗产与北约东扩引发的地缘挤压,使俄美在乌克兰、叙利亚等问题上冲突频发。俄罗斯的军事传统与“以核促谈”策略,加之网络战与常规军力支撑,使其在重大危机中可能采取非常手段。
中国的综合实力被基辛格视为最复杂变量。当前约350枚核弹头计划扩至2035年的千枚规模,“东风-41”导弹可覆盖全美,“东风-17”高超音速武器则令美防御系统头疼。200万现役军队、双航母编队及先进战机、潜艇的列装,配合网络战与反卫星能力,形成全维度威慑。历史上的抗美援朝与当下的台海、南海争端,构成潜在冲突导火索。中国虽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但台海问题若失控,不排除强硬反制可能。
基辛格强调,这三国的威胁本质是现代战争形态多元化的体现:朝鲜依赖核武与孤注一掷的心态,俄罗斯凭借核优势与地缘博弈,中国则以综合实力与潜在冲突点为支点。然而,核战争的高成本与美方强大的反击能力(如“民兵”导弹与战略核潜艇)仍构成有效威慑。他同时指出,三方行动更多停留在威慑层面,真正的大规模冲突并非必然,外交与战略平衡仍是避免灾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