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士兵肯定赢!”
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在播客上说出这句话时,语气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劲头。可就在几周前,他的办公室还在手忙脚乱地向各大军工企业下发调研问卷,主题是关于M1E3主战坦克的产能评估,截止日期恰好卡在中国一场盛大阅兵的前一天。这种巧合,实在是有点意思。
这背后藏着的,是对中国新亮相的100式坦克的焦虑。那款40吨级的中型坦克,与其说是坦克,不如说是一个在战场上移动的数字化节点,360度雷达、全域数据链、甚至还有专门对付无人机的火力单元。这套玩法,已经完全跳出了传统陆战的思维框架。
而美军这边呢?还在为60吨级的M1E3伤脑筋。这个项目本身就是个“回炉重造”的产物,前身M1A2升级计划因为平台太老,塞不进新时代的AI和无人系统,只能无奈下马。M1E3号称全面重构,但骨子里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套重型突击的逻辑。在乌克兰,无人机把那些笨重的铁疙瘩一个个点掉的画面还历历在目,超过七成的坦克是被这么干掉的。这种设计上的代差,让德里斯科尔那句“我们在地面装备的技术定义权上,已失去先手”的承认,显得格外实在。
问题还不只在坦克上。2025年上半年,高超音速导弹试验一连三次失败,其中一枚AGM-183A直接掉进了太平洋,让陆军的“远程精确火力”计划成了个笑话。更尴尬的是反无人机系统,美军的“郊狼”单价二十万美元,而中国同类型号的成本,据说只有一万美元。这20倍的差价,让“大规模列装”这四个字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
技术上找不回场子,那就只能从人的身上找补了。德里斯科尔在节目里举了个例子,说美军步兵班能在GPS中断后45秒内完成传统地形测绘和战术定位,“对手需要更长时间”。这话听起来很硬核,但有点像是在用算盘的熟练度去挑战计算器。在单兵无人机侦察半径动辄达到50公里的今天,这45秒的传统手艺,实战价值还剩多少,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更有趣的是,嘴上说着“人力制胜”,身体却很诚实。德里斯科尔上任后大刀阔斧砍掉480亿美元的“非必要开支”,这些钱,一分都没流向他口中引以为傲的传统步兵训练,而是全部砸进了反无人机系统、量子通信、神经链接这些前沿科技的研发里。陆军甚至专门搞了个7.5亿美元的基金,拉着硅谷那帮科技公司一起研究军事AI算法。
一边高喊着士兵的意志是决胜关键,一边又在2025年9月成立“人才审查小组”,点名要优先保障无人机操作员、自主系统维护师这些技术兵的留存。这种操作上的分裂感,几乎贯穿了当下美国陆军的方方面面。2025年5月,他们刚取消了“灰鹰”无人机项目,转头就启动了“人机混合小队”计划,要求到2026年,每个步兵班都得配上两台自主作战机器人。
这番矛盾言论的背后,自然少不了更深层的战略算计。美国国防部在2025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里,已经将中国定义为“唯一步调威胁”,计划把欧洲的驻军调往亚太。这时候对盟友宣扬“人力优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安抚他们的技术焦虑。毕竟,欧洲北约国家装备的美制武器占比超过六成,一旦老大哥自己都承认技术不行了,那队伍可就不好带了。更深一层的意图,或许是想放出一阵烟幕弹,渲染“技术无用论”,好为自己争取宝贵的追赶时间。
可盟友们似乎并不买账。日本陆上自卫队近期被曝出加速采购中国产的商用无人机用于侦察训练,而韩国也悄悄推迟了和美军联合研发新步兵装备的计划。大家的动作,比言语要诚实得多。《简氏防务周刊》的评论说得更直白:“美军既想维持技术霸权的叙事,又要掩盖当前的短板,导致言论出现自我矛盾。”
播客节目的最后,当主持人追问“如果技术始终落后怎么办”时,这位陆军部长沉默了两秒。
那两秒的停顿,可能比他之前滔滔不绝的任何话语都更具深意。最后,他只留下了一句:“士兵永远是最后一道防线。”
如今在内华达州的训练基地里,美军士兵们的生活就像一部充满矛盾的电影。他们既要练习如何在GPS失灵后用地图和指南针找到方向,又要学习如何与身边那台没有感情的作战机器人协同。这种分裂的场景,或许正是当下这支军队最真实的写照。
那么,当士兵真的成为那道“最后防线”时,他们守住的,究竟是国家的安全,还是一段正在逝去的旧日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