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要动了,央行先丢信号,银行放水还是另有盘算
回头翻把年谱,过去几年银行利率那叫一个信仰式操作,大家记得吗,那会儿存贷款利率像教规,基准利率下来整个行业跟着念经,LPR刚推行时,市场还真以为这是为老百姓好,宣传说要让利企业,房贷利率更透明,那会儿买房的、做生意的都觉得未来能省心,银行还会偶尔搞点固定利率套餐装装样子,客户觉得踏实,金融圈里嘴上都说“利率市场化”,其实很多业务还是靠关系网和套餐吃差价。
现在呢,光鲜的信仰玩意儿碎了一地,银行把利率工具拆成一堆商品卖,什么LPR挂钩、MLF影子利率、逆回购窗口、票据投放——对外叫灵活调控,对内其实是分层收割,企业说融资成本压不住,尤其是中小微,利率跌一分看着合同条款里各类费用咔嚓又补回来,房贷族更别提了,贷款利率表面下调,服务费、评估费、抵押贷附加条款一上来,老百姓感觉“利率没变,但钱包瘪了”。
银行内部有声音在吵,基层网点工作人员私下吐槽说,领导天天强调服务实体经济,网点任务压得像石头,行里大客户经理那边能谈出五年十年长约的利率优惠,小微客户连个专属经理都没有,连联络都靠早上一条群消息对付,员工圈里流行一句话:有钱的叫办,有理的叫走,没钱的就排队见天日。
社交平台上网友已经开始玩梗了,有人把LPR叫成“贷款票儿”,有人做图把7天逆回购画成超人、14天逆回购变成丢了裤子的路人,冷幽默里是实实在在的无奈,刷评论能看到房奴算着利息从早到晚,企业主把融资表格对到天昏地暗,大家边骂边学着去算账,数据在那儿摆着,A股短期响应杠杆加速、市场流动性在公告后有明显回流迹象,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了3000亿元,这数据不是吆喝,是直接往市场里倒钱,目的是缓解季末、长假前的资金紧张,实际占款日变成17天,意味着跨节资金压力被提前化解。
从宏观到微观,这波操作带来的矛盾瞬间暴露,外界都盯着美联储动作来判断咱们的节奏,海外降息会让美元承压,人民币有升值动能,这是好消息,但中美利差仍倒挂约220个基点,外资到底回不回来还得看咱国内增长能不能顶住,要是增长不给力,利差再怎么收窄也白搭,贸易摩擦那套老戏码一上演,人民币也会被拖着走,政策端面临的窘境是要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两头都不能倒。
行业里更有刺耳的对比,早年信仰式玩法里,银行像老朋友,利率政策一变大家都会按剧本走,客户觉得靠谱,银行拿着存款做点固定收益,硬生生把稳定赚到,到了现在这套,更多是付费套餐式服务,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表面利差看起来小,但各种附加条款、期限错配、提前还款罚金,把本来想活下去的小商户割得够呛,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对小微贷的投放意愿下降,信贷结构正朝大客户、国企集中,市场裂缝越来越大。
政策的暗线也在跑戏,《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草案)》被提到台面上,监管在强调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保护金融消费者,是在给业界亮红灯,监管口径越来越重,银行、券商这些机构知道风向了,但现实操作里利润诱惑大,短期内很难彻底改变风险偏好,监管和市场博弈正在上演,短期内我们看得到的是监管对乱象的压制,但看不到的是这些机构已经把收益模型调整得明明白白,哪条路能给老百姓真实好处,还是个问号。
说到底,这场热闹里有赢家也有输家,普通人想活得明白有招数可用,第一,按合同看清楚,别只盯着名义利率,所有附加费用和提前还款条款都得算清楚;第二,多比较,多问,多把同城几家银行的利率表、服务套餐、折扣算个透,别被第一家热情服务忽悠;第三,短期资金紧张的企业优先考虑现金流管理,必要时用政府引导基金或供应链金融缓解短期周转,不要盲目追逐低利率的长周期产品;第四,关注监管动向和公开市场操作日期,比如逆回购和票据发行时间,这些会影响短期资金价格和流动性,抢在节前把流动性配置好能省不少事儿。
街坊巷尾的议论不会停,银行网点里的人继续按指标奔走,监管在上头紧盯着,市场在下面咔嚓咔嚓地调整,LPR这根针不动时大家都盯着,一动就会把一圈人都卷起来,别等别人给你算好了再去后悔,学会看表、算账、问清楚,这样才能在这局里少被割一点,活下去还能再赚点钱,别光抱怨,拿着手里的表、合同和一点算术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