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TikTok从字节跳动的短视频红利成为美方国家安全口实的时间线,2019年起美政界就开始盯着,2020年特朗普时期逼着分拆,2023~2024年美欧对“外国技术依赖”敏感度持续上升,到了2025年马德里谈判,双方同意“以合作方式妥善解决TikTok问题”,这是一段长期博弈的阶段性结果,问题不解决会怎样,难道还想回到拿制裁当唯一工具的老路?
很直接,美国主要目标是把数据与算法的控制权从潜在对手手里拆走,既是国家安全考量,也是保护本土科技生态的利益保护伞,华盛顿的逻辑是——谁掌握流量和青少年触点,谁就有话语权和软实力,难道中国的企业能坐视不管?
对中国来说,同样清楚,维护国家企业的国际经营空间,避免在海外市场被动“二选一”,同时把“技术脱钩”扼杀在萌芽中,商务部和外交部的表态不是空话,正是表明——要用规则和谈判去赢,难道要靠单边对抗?
开始显现,首先是跨境投资环境会更复杂,外国投资人会重新评估在中国科技链上下的暴露风险,这会驱动资本流向更“可控”的细分领域,难道不怕钱从这里跑到别处去?
其次是监管传导到产业端,若把TikTok改成某种合规架构或设立信托基金,算法/IP边界的裁剪会成为通用模板,国内短视频、广告和MCN产业将面临规则重写,谁能在新规则下占先,谁就能吃到更多红利,难道不是现实?
再一个是国际规则的示范效应,若美方在TikTok案上主张的数据本地化、第三方审计等模式被接受,那么其他国家会跟进,全球互联网的“碎片化”会加速,全球供应链和用户体验会被切割成很多小池塘,难道这不是一条危险的路?
第三是国际伙伴关系与替代路径,中国已经在加强与东盟、拉美等区块的经贸联系,东盟已连续18个月对华进出口保持增长,这意味着一旦部分市场受阻,还有出口与合作的弹性空间,难道没有战略缓冲意义?
回到舞台中央的TikTok具体节点,双方说到“以合作方式妥善解决”,这句话含义宽泛,可能包括数据托管、设立独立审计机构、或者更极端地拆分业务与股权,历史上有相似案例——2018年中美在技术投资审查上通过Cfius施压并实现若干交易重组,难道双方不可能走出一个变相“合规化”的路径?
产业层面有两条隐忧值得注意,一是算法治理成本上升,若强行把算法审查制度化,会让创新成本飙升,中小企业尤其吃亏,内容生态可能更同质化,难道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未来?
二是资本运作被政治化,外国并购、跨国投资会因为“国家安全”标签更难落地,全球并购市场会从“效率优先”回归“安全优先”,长期看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难道这是全球技术进步想走的路?
对于企业的实操建议很现实,第一是合规先行,提前做出数据分层与链路透明化的技术方案,准备好第三方审计与合规凭证,谁先把合规做到位,谁就少受临时政策折腾,难道不该这么干?
第二是多元化市场策略,不能把鸡蛋放在单一市场,把产品、收入和供应链往多区域分散,尤其是加速东盟与非美市场的开拓,难道这不是最现实的保险?
第三是政治风险定价,把地缘政治作为财务与战略模型的一部分,用场景化的压力来决定资本与技术布局,企业董事会需要把这事儿常态化,难道还能靠侥幸?
最后抛个问题给读者,若未来更多科技公司被要求“重新选边站队”,全球科技生态会变成多个技术泡沫各自为政,还是会催生出更强的本土创新与竞争格局,谁会是最终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