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痛击印度软肋,莫迪的多方押宝策略,为何一夜之间满盘皆输
新德里的空气,恐怕比往常要紧张得多。当总理莫迪准备动身前往中国参加上合组织峰会时,从大洋彼岸传来的声音,却越来越像是不加掩饰的最后通牒。美国财长贝森特的话说得直白,印度别指望能拿到跟中国一样的特殊待遇,言下之意,好日子到头了。白宫的贸易顾问纳瓦罗更是个狠角色,干脆把俄乌冲突的责任都往莫迪身上甩。这对于执掌印度长达十一年的莫迪来说,无异于一场政治上的完美风暴。
人们不禁要问,那个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被誉为“多向结盟”大师的莫迪,他那套左右逢源的看家本领,怎么就在短短几个月里,像是被抽走了龙骨的帆船,瞬间有倾覆的危险?
要看懂今天印度的窘境,得把时钟拨回到本世纪初。2001年,中国叩开了世贸组织的大门,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开始融入全球化浪潮。华盛顿的战略家们,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带着警惕的眼光审视亚洲地图。印度,这个在冷战时期让美苏都想拉拢的南亚巨人,其战略价值在此时被重新定义。
美印之间那段长达二十多年的“蜜月期”,并非基于共同的价值观或历史情谊,而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共同应对一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印度对此心知肚明,并且玩得炉火纯青。他们一边与美国大搞“印太战略”,成为制衡棋盘上的关键棋子;一边又坚持着不结盟的传统,高举伙伴关系多元化的大旗。
新德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在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跳着优雅的探戈,也能在德黑兰和特拉维夫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种自信,让他们心安理得地从俄罗斯购买S-400防空系统,全然不顾美国《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CAATSA)的威胁;同时,他们也从美国那里获取技术和投资,梦想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套玩法确实给印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西方资本涌入,俄罗斯的廉价石油和武器源源不断,莫迪在国内的声望也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而水涨船高。印度似乎真的成了那个可以在牌桌上通吃各方的赢家,既享受着西方的红利,又扮演着“全球南方”无可争议的领袖。
可这种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最怕的就是潮水方向的改变。当全球经济的背景音乐从合作共赢的交响乐,切换到存量博弈的进行曲时,印度的处境就变得尴尬起来。过去,美国愿意给印度一些好处,容忍它和自己的“敌人”眉来眼去,是因为山姆大叔家里有余粮,需要印度在边境地区分散对手的精力。
现在,地主家也不宽裕了。全球经济不再是分蛋糕,而是抢盘子里的存粮。特朗普那种商人式的思维,看得最清楚:印度这个所谓的盟友,享受了太多,付出的太少。他毫不客气地指责印度是“关税之王”,反复敲打,目的只有一个——从莫迪的口袋里掏出点真金白银来。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印度这些年从国际博弈中获得的外部支持,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坚实的国内生产力。莫迪政府高喊着“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的口号,声称要在多少年内成为发达国家,但现实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揭开那层光鲜的经济增长数据,你会发现印度的产业结构,与二十年前相比,并没有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它依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工业基础薄弱,高端制造业更是寥寥。当2019年,涵盖了亚太主要经济体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摆在面前时,印度却在最后关头选择了退出。他们给出的理由是,需要保护本国脆弱的小企业和农民。这听起来冠冕堂皇,却暴露了其经济体系的脆弱和缺乏长远规划。你不能一边梦想着成为全球领导者,一边又拒绝融入能带来阵痛与机遇的全球化进程。
这种经济上的“软肋”,决定了印度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它不像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着难以替代的关键位置。苹果可以把部分生产线转移,但它无法在短期内找到一个能完全替代中国的制造中心。印度有什么?它在任何一个关键产业上,都没有这种让别人不敢轻易动它的“护城河”。
于是,我们看到了戏剧性的一幕。美国过去用来对付中国的招数——拉拢盟友、经济施压、舆论孤立——现在原封不动地用在了印度身上,而且效果出奇地好。莫迪曾经引以为傲的与俄罗斯、伊朗的特殊关系,转眼间就成了西方媒体口中“不负责任”的罪证。
更让莫迪感到寒心的是,他一直试图领导的“全球南方”国家,也开始用脚投票。当中国在2014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许多人还抱着观望的态度。可十年过去,成果是实打实的。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的贸易额,已经历史性地超过了外贸总额的半壁江山。
这背后是强大的执行力和清晰的战略眼光。当中国在世界各地修建港口、铁路和工业园区,用实实在在的项目编织一张互利共赢的网络时,印度政府在做什么?他们似乎还在沉醉于地缘政治的口头博弈和外交辞令的巧妙编排中。
自身的工业体系迟迟建立不起来,经济命脉高度依赖西方,那就别怪人家在你脖子上套上绳索。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归根结底不是靠外交官的口才,而是靠工厂里轰鸣的机器、实验室里的创新和货轮上的集装箱。
特朗普团队曾经不止一次地叫嚣要孤立中国,结果发现中国的经济引力场如此强大,根本无法撼动。反倒是印度,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民主样板”,在风暴来临时,发现自己所谓的“多向结盟”,最终变成了四面楚歌。每一个盟友,似乎都成了潜在的债主,随时准备上门讨债。
莫迪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极其痛苦的抉择。继续在钢丝上跳舞,可脚下的钢丝已经锈迹斑斑,随时可能断裂。想彻底倒向一方,又心有不甘,且未必能换来想要的尊重。
说到底,国际政治的牌桌上,从来不是比谁的朋友多,而是比谁手里的筹码硬。没有实力作为后盾的纵横捭阖,不过是镜花水月。莫迪或许还能凭借他高超的政治手腕撑过一时,但印度若想真正成为世界一极,需要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交辞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