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国际机场跑道上,几架喷涂着国泰航空标志性红色尾翼的飞机依然在不停地起飞降落。这个曾经被誉为“亚洲航空界的皇冠”的公司,因为一连串的操作问题,陷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从战后崛起成国际巨头,到如今攀登全球巅峰,国泰航空的历程既是服务业的楷模,也充满争议。这一路走来的经历,真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典范啊。
曾经那家航空界的领头羊,如今声誉一落千丈,令人唏嘘。现在的局势,确实挺不容易的,不免遇到不少麻烦和难题,要做的选择也不少。经历了这番风风雨雨,未来到底怎么走,也成了一个大难题呀。
崛起与扩张
1946年,两个曾经在澳大利亚空军当飞行员的人,在香港开始了他们的航空事业,成立了国泰航空。
那会儿香港正处于战后重建阶段,他们眼尖地发现了从澳大利亚往中国内地运送物资的商机,便用两架买来的二手DC-3运输机,搞起了货运业务。
到1948年,英国太古集团用4千万美元的资金入股,买下了国泰公司45%的股权,正式把它归入了英资阵营。
这笔资金的注入,不光帮忙扩张了规模,还让国泰享受到港英当局的政策偏向。其他航空公司都得经过繁琐的审批才能飞香港,然而国泰却可以随心所欲地增加班次。
靠着这个“天生优势”,国泰在1959年收购了香港航空,一下子市场份额飙升到八成,稳稳坐稳了香港航空行业的霸主位置。
到了20世纪60年代,国泰开始引进喷气式飞机,航线也逐渐从东南亚扩展到日本和澳大利亚,到了1979年,波音747加入了他们的机队,第二年又开通了伦敦的航线,正式迈入了国际航空公司的行列。
到了90年代,国泰达到了顶峰,机队规模一下子突破了百架,商务舱的服务水平也成了行业里的标杆,连续多年斩获Skytrax“全球最佳航空公司”的荣誉。
在1996年的时候,国泰实现了全舱位都配备座椅电视的普及,到了1998年,首次飞抵纽约,等到新机场启用后,业务也是日益繁荣。到了2019年,国泰的机队规模已经超过了200架,航线网络延伸到全球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航空公司之一。
看似风光无限,其实国泰那“英资血统”背后,暗藏着一些潜在的隐患。
你会发现,员工的工牌老是一味用英文,培训手册里边英语标准占了整整三页,而普通话嘛,却只有半页,还标着“可以简化”。
这种偏见在服务里头真是很明显,内地乘客想换座位被说是“系统锁定”挡住了,结果本地乘客轻松地调整座位,借笔用普通话都没人理会,可一改说粤语就马上有人帮忙。
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这种文化差异并没有逐渐缩小,反倒是在管理层的纵容下变得越发严重。
国泰的作死三部曲
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一出现,国泰航空就变成了众人议论的热点对象。
副机长廖颂贤穿着制服出现在了那次非法集会现场,手拿对讲机在指挥行动,之前一晚刚完成了从伦敦飞往香港的航班。
更让人觉得震惊的是,一些员工竟然把警方的行动路线泄露出去,结果搞得机场清场失败。有个航班的机长还在广播里建议乘客“去金钟参加和平集会”,这下真是闹得沸沸扬扬。
面对中国民航局的提醒,国泰高层最开始还打太极,说什么“尊重员工的个人决定”啥的,推推搪搪,结果到了现金流急剧减少23亿港元,两名高管辞职的地步,才不得不开始整改。
这一连串的动作把内地市场给气坏了,工银国际之类的机构纷纷抛售股票,导致国泰的市值一下子就蒸发掉超过百亿港元。
2020年新冠疫情一爆发,国泰航空那歧视性的手段再次惹来大家的不满。在内地疫情形势严峻的时候,国泰不仅把内地航线削减了五成以上,内部还传出“别让病毒随航班回来”的荒诞说法,真是让人气得不行。
一名乘务员在为内地乘客递餐时,坚持全程用双层手套,眼神里满是嫌弃,可偏偏国泰偷偷又增加了飞往伦敦、悉尼等欧美航线,而且还为这些乘客准备了“防疫爱心包”。
这般双标的做法真让内地乘客觉得心里堵得慌,南航、东航这些内地航空公司赶紧填补了空缺,南航在珠三角,又新增了20多条跨境航线,东航也推出了“香港快线”联程服务,海航则开通了海口直飞香港的夜间航班。
2023年,国泰试图重新启动10条内地航线,可没想到,买票的人少得可怜,连半个机舱都填不满呢。
到2023年5月,一段录音把国泰推向了风口浪尖,在CX987航班上,空姐用英语和粤语调侃那些不会说“blanket(毛毯)”的乘客,还说“英语说不好,就不配有”。
这段不停传来的嘲笑声在社交媒体上迅速扩散,网友们气得把国泰戏称成“CarpetAirlines(地毯航空)”。虽然国泰已经开除了三名涉事的空姐空哥,CEO林绍波也出来公开道歉,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没能挽回大家对它的好感。
到了2025年4月,CX255航班上又出事了,空乘误把白葡萄酒当水,递给了3岁的小孩。家长们觉得挺不靠谱的,向香港民航处、英国民航局以及其他两个机构投诉,直言“一杯酒可能差点要了孩子的性命”。
曾经把香港航空市场份额牢牢占在手里的国泰航空,如今因为这些“奇葩操作”被内地的航司和一些廉价航空逐步蚕食,份额都在一点点缩水了。
国泰自食恶果的困境
到2025年上半年,国泰的客运利润率比去年同期少了12.3个百分点,票价比疫情前下降了12%到22%之间。虽然5月份的载客人数同比多了36.1%,客座率也达到了84.7%,不过这些数字主要是靠学生回港的需求和促销机票等短期因素撑起来的。
财务资料显示,国泰在2024年赚了9.78亿港元,然而到2025年上半年,盈利只比去年同期多了点儿,涨幅大概在1%到3.65亿港元左右。股价也跟着跌了不少,比年初还跌了超过10%,这还挺吓人的,创下了2008年以来最大跌幅。
旗下的香港快运,2025年上半年的亏损已经达到5.24亿港元,货运这块也受市场变动影响,前景还不够明朗,能看出形势挺不乐观的。
疫情期间裁员引发的飞行员紧缺问题不断升级,到了2023年底到2024年初阶段,国泰因为“生病”问题不得不取消不少航班,光是2024年1月7日这一天就有27班航班被取消。
虽然国泰打算到2025年把飞行员总数推到3400人,还订了14架波音777-9飞机,但行业内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上公众信心不足,想要真正恢复生机并不简单。
特别地强调一点啊,公司文化中的偏见还没完全去除。在2025年,国泰联手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推出了“中国文化教育项目”,想通过培训来减少文化上的误会,不过乘客们反映,空乘的服务态度还是明显有差别。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国泰航空”这名词时,依然会看到不少负面的新闻占据着榜单。
当央视主播康辉提到要批评“忘记了国泰民安的初心”这事儿时,网友们都纷纷留言表示:“网络或许还记得这些事儿,但咱们用脚投票,支持自己认为对的。”
到了2025年6月,国泰虽然还是拿到了Skytrax“全球最佳航空公司”第三名这个奖项,可是这荣誉已掩盖不了品牌价值缩水的事实,投资者对它的信心也变得没那么强了。股价一直都在10港元左右打转,比起2019年最高点已经跌了超过60%,真是有点惨淡。
结语
要说国泰航空能逐步崛起,那可得归功于那个时代带来的好机遇,再加上资本的鼎力支持;但要不是因为价值观出问题、对市场的规律没有敬畏,突然就从云端跌了下来,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一旦管理层在重要决策时偏向政治立场,忽略了商业上的理智,再加上空乘在服务中展现出文化偏见而非专业素养,这家企业的未来就注定要为这些失误买单。
商业的辉煌从来不是永远的护身符,只有坚持最初的服务理念、尊重市场的规律,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商海中立足不倒。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不作死就不会死”,企业的每一次抉择,最终都能以某种形式反映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