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烽烟四起。在河东郡杨县(今山西洪洞),一个少年正挥舞着大斧练习武艺,汗水浸透了他的粗布衣裳。他叫徐晃,字公明,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农家子弟日后会成为威震三国的名将。
徐晃年轻时恰逢黄巾之乱,地方豪强纷纷组织武装自保。他因武艺出众被郡吏看中,做了个小军官。不久,河东白波军兴起,徐晃加入了这支起义军。
“公明兄,咱们这样东打西抢,真是大丈夫所为吗?”同袍问他。
徐晃望着荒芜的田地,沉默不语。他内心渴望的是安定天下,而非打家劫舍。
机会在初平二年(191年)到来。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率军出关东,徐晃看准时机,劝说白波军首领归顺朝廷军队。就这样,他成为了汉朝正规军的一名将领。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东归洛阳,徐晃奉命护送。在洛阳,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曹操。
曹操当时正迎接天子到许都,见到徐晃统领部队纪律严明,不禁赞叹:“徐公明治军,颇有周亚夫之风啊!”周亚夫是汉代名将,以治军严整著称。
徐晃被曹操的雄才大略所折服,毅然投奔曹营。曹操大喜,当即拜他为裨将军。
从此,徐晃随曹操南征北战。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袁绍对峙,粮草不济,形势危急。徐晃主动请缨:“末将愿率一支奇兵,断袁绍粮道!”
他带领轻骑深入敌后,果然在故市(今河南郑州北)截获袁军粮车。曹操闻讯大喜:“公明此功,足以扭转战局!”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围攻邺城。袁尚派部将率万余人押送粮草支援。诸将都认为应当避其锋芒,徐晃却力排众议:“敌军阵容不整,正是破敌良机!”
他率部出击,果然大破袁军,乘胜追击,甚至跟着败兵闯入袁尚大营,放火烧了营门。这一战,让曹军最终攻克了邺城。
徐晃最为人称道的当属解樊城之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兵围樊城,威震华夏。
曹操大惊,甚至考虑迁都避其锋芒。此时徐晃奉命救援樊城,但他所率多是新兵,难以与关羽精锐抗衡。
徐晃不急不躁,先稳步前进,在阳陵陂扎营。曹操又派徐商、吕建等将领增援,并传令:“必须等兵马集结完毕,方可进攻。”
诸将心急如焚:“樊城危在旦夕,为何不速进?”
徐晃沉着应答:“关羽骁勇,若不等我军集结完毕,无异以卵击石。”
待援军到齐,徐晃巧施计谋。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声东击西。对外宣称要攻围头屯,实则秘密准备攻打四冢屯。
关羽果然中计,亲自率步骑五千出战。两军对垒,这是两位山西老乡的较量——关羽是河东解良人,徐晃是河东杨县人。
阵前,两人遥相问候。徐晃在马上欠身:“云长兄,别来无恙?”
关羽还礼:“公明兄,多年不见。”
然而叙旧完毕,徐晃突然回头对部下喊道:“得关云长头者,赏千金!”
关羽震惊:“公明何出此言?”
徐晃正色道:“此乃国事!”
这场大战,徐晃身先士卒,率军直冲敌阵。关羽军大败,退入营寨。徐晃乘胜追击,冲破鹿角十重,直杀入蜀军营中。
蜀军溃败,樊城之围遂解。曹操闻报大喜,称赞徐晃:“我用兵三十余年,所闻古代善用兵者,没有长驱直入敌围的。樊城、襄阳之围,胜过古代的孙武、穰苴!”
徐晃凯旋时,曹操出营七里相迎,设宴庆功。酒过三巡,曹操举杯道:“全樊城、襄阳,将军之功也!”
徐晃治军严谨,每次征战,总是先稳扎稳打,不贪功冒进。他常说:“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
曹丕继位后,封徐晃为右将军、杨侯。可惜岁月不饶人,太和元年(227年),这位一生征战的老将病逝,谥号为壮侯。
徐晃一生俭朴,不贪财不好色。临终前,他特意嘱咐家人丧事从简,以布衣入殓。他的兵器战甲都已陈旧,却始终擦拭得干干净净,如同他清白的一生。
在三国这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徐晃或许不如关羽、张辽那样耀眼,但他如同磐石般可靠,成为曹魏政权最坚实的支柱之一。从白波军到曹魏名将,徐晃用他的大斧,劈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传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