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台风“桦加沙”再掀狂潮,香港沿海惊现“水漫金山”
9月24日凌晨,超强台风“桦加沙”以16级阵风(55米/秒)的威力直扑广东沿海,香港成为风暴眼边缘的“重灾区”。在这场与自然力量的较量中,位于港岛南区的富丽敦海洋公园酒店因近海位置首当其冲,成为舆论焦点——酒店标志性玻璃幕墙被巨浪瞬间冲垮,海水涌入大堂形成“水淹泽国”,现场多人被水流冲倒,险象环生。这场事故不仅暴露了极端天气的破坏力,更引发对沿海建筑抗灾能力的深刻反思。
一、台风“桦加沙”:1964年来香港首次一年两发“十号风球”
1. 超强台风的“死亡三连击”
“桦加沙”是2025年迄今全球最强的热带气旋之一,中心风力达17级以上(62米/秒),伴随天文大潮形成“风暴潮叠加效应”。24日凌晨2时40分,香港天文台发出十号飓风信号(最高级别),平均风速超118公里/小时,阵风突破220公里/小时,创1964年以来首次一年两次发布该信号的纪录。
2. 全城戒备:停课、停工、交通瘫痪
为应对台风,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全港学校停课,港珠澳大桥主桥封闭,机场航班大面积取消,高铁服务全面停运。截至24日上午,民政事务总署开放49个临时庇护中心,超700人紧急避难;医管局接报19人受伤,渠务署处理6宗水浸报告。
二、酒店惊魂72小时:玻璃门溃败背后的“防御失效”
1. 巨浪破防:防护措施为何难抵台风?
富丽敦海洋公园酒店毗邻香港海洋公园,其临海大堂的落地玻璃幕墙本为抵御台风设计,但“桦加沙”掀起的10米高越堤浪远超预期。尽管酒店提前堆放沙包、加装防风板,但24日凌晨巨浪仍瞬间击碎玻璃门,海水如瀑布般涌入大堂,水深一度及膝。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一名男子被水流冲倒后试图抓住熊猫装饰物稳住身形,幸被他人拉拽脱险,现场混乱中不断有人高喊“走啊!快走!”。
2. 设计短板:沿海建筑的“抗灾盲区”
专家指出,此次事故暴露沿海建筑防护体系的脆弱性:
抗冲击标准滞后:普通钢化玻璃难以承受持续巨浪冲击,需升级为夹胶或防爆玻璃;应急疏散不足:酒店未在预警升级时及时疏散低楼层人员,仅依赖被动防护;基础设施老化:部分区域排水系统在暴雨中瘫痪,加剧内涝风险。
三、灾后现场:城市“水浸街”与救援行动
1. 街头变“河道”:红磡码头船只撞岸
台风过境后,香港多处出现严重水浸。红磡码头一艘趸船被巨浪撞向堤岸,10米护栏损毁,碎片散落路面;东九龙纪律部队宿舍玻璃门被狂风击碎,市民在齐腰深的积水中艰难转移。
2. 政府响应:72小时抢险进行时
香港渠务署紧急启动6支排水队,清理堵塞的雨水渠;消防处接报157宗塌树及1宗山泥倾泻,出动直升机转移被困居民。截至24日傍晚,全港90%受影响道路已恢复通行,但部分低洼社区仍面临次生灾害威胁。
四、专家警示:台风防御需从“被动救灾”转向“主动防灾”
1. 技术升级:智能监测与建筑革新
推广实时风压监测系统,动态调整建筑抗风等级;试点“可升降防浪墙”,应对风暴潮冲击。
2. 公众教育:提升防灾素养
香港天文台呼吁市民:
台风期间远离海岸及玻璃幕墙建筑;家中备妥应急包(含手电筒、饮用水、药品);关注“紧急警示系统”推送,避免盲目涉水。
结语:自然之力的警示与城市韧性之问
富丽敦酒店的“玻璃门惊魂”事件,既是天灾的残酷展现,也是城市治理的深刻考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抗灾能力”已成为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从建筑标准革新到社区应急联动,香港乃至全球沿海城市亟需构建更牢固的“生命防线”——毕竟,未雨绸缪,方能无惧风浪。
话题标签: #台风桦加沙 #香港灾情 #沿海建筑安全 #城市防灾
数据来源:
(综合自央视新闻、南方+、香港天文台、广东应急管理厅等权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