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6月中国对美国煤炭、原油和液化天然气的采购量几乎归零,这一幕在全球能源市场掀起不小波澜。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双方的“脱钩”趋势愈发明显。中国为何选择此时下狠手?背后又有哪些深层考量?
正文
围绕中美贸易战这盘棋,能源板块一直是最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一环。2024年6月,中国自美国进口煤炭、原油和LNG(液化天然气)基本为零。这不是简单的数据变化,而是地缘政治与产业链调整叠加下的必然结果。
一、政策博弈升级,关税成了双刃剑
今年2月,我国宣布对来自美国的部分商品加征10%-15%不等的关税,其中就包括主要能源品类。这不仅让本来就利润微薄的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交易雪上加霜,也直接导致了中国买家转向其他供应商。例如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如今已成为我国原油及天然气进口的大户,美国则退居十名开外。
政策条文新旧差异简表:
| 项目 | 2018-2023政策 | 2024新规 |
|---------|------------------|-------------------|
| 原油 | 常规MFN税率 | 加征10%关税 |
| LNG | 常规MFN税率 | 加征15%关税 |
| 煤炭 | 部分免征/低于5% | 加征15%关税 |
二、多元化布局,打破单一依赖
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工业用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3.7%,国内生产能力正在稳步提升。同时,从俄罗斯通过管道输送来的廉价天然气,以及东南亚、中东的新兴供应渠道,也在逐步替代海运LNG。一些塑料工厂甚至已经把丙烷采购从美国转向加拿大、中东,只因成本更低且风险可控。
与此同时,中方对于农产品如玉米、大豆等也采取了类似策略——减少对美订单,加大巴西、阿根廷等地采买力度,以应对潜在的不确定性。这种多元化思路,不仅降低了受制于人的风险,还增强了整体议价能力。
三、美方压力山大,“反噬效应”显现
特朗普政府挑起贸易争端,本意是遏制中国,但实际上,美国自身出口商也吃尽苦头。今年以来,美国产页岩油企业面临海外销售锐减难题,仅原油一项,对华出口骤降至两年来最低点。据哥伦比亚大学专家分析,这种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因为合同签订周期长且投资回报预期降低,美国卖家失去了最大买家的稳定需求支撑。
四、“脱钩”不是终点,更像是一场竞速赛
有意思的是,在高压态势下,中美之间并没有完全切断所有能耗合作,而是在各自寻找备胎。比如说,中国积极推进新能源战略,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提高国内储能技术水平;而美国则寻求将更多LNG卖往欧洲、日本填补空缺。但全球资源流动格局因此发生改变——亚洲市场话语权上升,美欧传统主导优势被削弱,这是很多人没想到的新变量。
五、券商观点分歧凸显未来变数
- 中信证券认为:当前形势利好国内相关产业链,如港口运输、新型储能设备制造,将带动A股相关板块走强。
- 中金公司持谨慎态度:警惕国际关系进一步恶化可能引发二级制裁,对跨境上市公司构成挑战。
- 海通证券则看好俄、中、中东联手形成新的区域性定价机制,有望推动人民币结算比例提升,并带来汇率稳定红利。
六、大众认知误区需警惕:“高通胀=资源股必涨”?未必!虽然部分资源品价格短线受益,但长期看需求结构才是真正决定因素。例如,如果全球经济放缓,即便供给收缩,价格也未必坚挺。因此盲目追涨某类资产,很容易掉进陷阱里去!
操作建议
1. 多元配置资产池,不要押宝单一路径。关注国内新能源龙头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质标的;
2. 留意汇率波动风险,可适当配置避险工具如黄金ETF或货币基金;
3. 跟踪国际物流与航运板块动态,把握区域内替代贸易机会,例如港口运营、电力设备出口企业等潜力标杆;
结语
面对不断变化的大环境,是继续死守旧有路径还是主动拥抱多元选择?如果每一次危机都只是等待别人出招,我们还能抓住多少属于自己的主动权?欢迎大家留言,说说你们心中的答案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作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理性决策。
#跃见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