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路程,昨天特惠价15元,今天变25元?"西安大学生小王盯着手机屏幕上的网约车价格波动,手指悬在"确认呼叫"按钮上迟迟未落。这一幕背后,一场关于网约车定价权的博弈正在西安激烈上演——8月19日起,西安市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成为继广东清远、河南开封后又一整顿网约车市场的城市。
政策风暴:西安为何对"特惠单"动刀?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约车平台经营价格行为的通知》直指行业痛点:驾驶员集中投诉平台通过"一口价""特惠单"实施低价营销和恶意竞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文件要求即日起全面暂停相关活动,运价调整需提前征求驾驶员意见并向管理部门报备。
这份2025年8月18日签发的文件并非孤例。广东清远7月14日约谈滴滴等平台,要求停止强迫司机接"一口价"订单;河南开封7月11日明确禁止低于成本价的竞争行为。这些动作揭示了一个趋势:网约车行业的野蛮生长阶段正走向终结。
乘客的"省钱账本":大学生小王的特惠单日记
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王磊而言,特惠单曾是精打细算的必需品。"每月能省200元生活费"他展示的订单记录显示,从学校到钟楼的特惠价通常比快车便宜30%。但低价背后暗藏代价:雨天加价50%、早晚高峰接单率不足40%,更让他愤怒的是"老用户看到的特惠价比室友新注册账号贵5-8元"。
这种"大数据杀熟"现象正是新规重点打击对象。文件明确禁止通过消费习惯特征实行差别化定价,要求平台清晰公示计价规则。但乘客担忧:取消特惠单后,通勤成本是否会大幅上涨?
司机的"生存账单":李师傅14小时的方向盘战争
凌晨四点,滴滴司机李国强在充电站啃着冷馒头。他的账本记录着残酷现实:接"一口价"订单时,实际收入仅1元/公里,扣除平台30%抽成和充电成本后净收入不足0.5元。"要想挣500元,得开14小时"他苦笑着展示腰椎CT报告,"现在取消特惠单,可平台要是不派单怎么办?"
数据显示,西安网约车司机日均接单量从2023年的28单降至2025年的19单,但工作时长反增2小时。新规中"禁止强制接单"条款能否真正落地,取决于平台算法是否停止"接单惩罚机制"——拒绝低价单的司机常被降低派单优先级。
平台博弈术:补贴战背后的双输困局
回顾网约车发展史,价格战始终是平台抢占市场的利器。从早期"1元打车"到常态化"一口价",平台通过算法精密操控着供需天平。某平台内部流出的《动态定价手册》显示:当司机在线率超过65%时,系统自动触发特惠单推送;乘客端则根据手机型号、使用频率显示差异化价格。
这种"双向收割"模式在新规下面临重构。西安市要求平台公开基础算法规则,严禁利用技术手段实施价格歧视。但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平台可能通过"服务费""高峰调度费"等名义变相维持低价策略。
破局之道:专家建议的三维平衡方案
交通运输专家张明远提出三方面建议:价格方面应建立由司机、乘客、平台参与的听证机制;技术上要求平台报备核心算法参数;权益保障上设置司机单日拒单上限,探索收入保险制度。这些建议与正在修订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方向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强调"调整运价需驾驶员同意",这赋予司机前所未有的议价权。但实际操作中,分散的个体司机如何形成有效谈判力量仍是难题。西安市交通运输局表示将推动成立司机代表委员会,具体成效有待观察。
告别零和博弈:出行市场的未来想象
西安新规引发的讨论远超一座城市的范畴。当上海白领为取消特惠单多付15%通勤费时,成都司机正为日均增加80元收入欢呼。这场变革的本质,是重新定义出行服务的价值分配——乘客的实惠、司机的尊严、平台的利润,不应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或许正如某网约车平台区域经理私下坦言:"烧钱补贴的时代该结束了,我们现在更关注每单能否让司机多挣3元钱。"这微小的3元,可能正是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刻度。当监管、市场、技术三方找到平衡点时,出行才能真正回归服务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