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的战火还没停,坦克的隆隆声仿佛就在耳边。以色列的战车,离加沙市中心就差三公里了。可就在这片被炸得面目全非的土地之外,另一场没硝烟的仗,正悄悄在约旦河西岸打响。以色列政府的一纸决定,直接捅向了巴勒斯坦建国梦的心窝子。
特拉维夫的安全内阁,高票通过了“彻底控制加沙”的计划。这不光是要把哈马斯连根拔起,还要扶植一个非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替代政府。与此同时,一个被搁置了二十多年的老计划——“E-1”定居点,突然被重启,还拿到了最终批文。
这哪是一个简单的盖房子项目?这根本就是以色列想把西岸拦腰斩断、彻底切断巴勒斯坦领土连续性的战略布局。
梦想,被钢筋水泥堵死
“谁想承认巴勒斯坦国,我们就在现实里给他个回应。”以色列极右翼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这话,说得硬气又直接。他毫不掩饰地宣称,这么干就是要“用事实把巴勒斯坦国的概念埋掉”。他口中的“事实”,就是西岸即将拔地而起的约3400套新房子。
这些钢筋水泥,就像一根根楔子,要硬生生打进西岸北部的拉姆安拉和南部的伯利恒之间。这个计划,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核心目的就是要把大定居点马阿勒阿杜明跟耶路撒冷连起来。
一旦建成,西岸近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就等于被彻底分开了。巴勒斯坦作家玛丽亚姆·巴尔古提说得一针见血,这简直就是一种“种族灭绝”式的意图。
它的战略和战术意义都太深远了:让巴勒斯坦人无法抱团,无法好好生活,最终彻底抹去他们的存在。这种地理上的分割,跟加沙地带的军事围困,简直是惊人的相似。
在加沙,以色列动用了五个主力师,包括有先进拦截系统的第36装甲师,还有专门挖地道的第162装甲师,总兵力高达25万。而在西岸,他们则是用“房子、社区、道路”这些“事实”,来完成另一场无声的绞杀。
两条战线齐头并进,一边是炮火连天的热战,一边是温水煮青蛙般的蚕食。
口水仗,管不住推土机
面对以色列的这些硬招,国际社会当然是强烈谴责。联合国秘书长说,这“威胁到两国方案的生存”。在联合国安理会的紧急会议上,几乎所有成员国都反对以色列,只有美国坚持说以色列有“自卫权”。
中国的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提出了“四个必须”的框架,强调必须反对任何占领,要重启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两国方案”。可这些外交辞令,在以色列的推土机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正如巴尔古提所言,国际社会这么多年,只会说些“象征性又空洞的威胁”,却迟迟拿不出实际的制裁措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宣布要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德国暂停了对以色列的军备出口,23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也联合抗议。
但这些道义上的压力,似乎并没有让以色列打消念头。以色列的策略,被形容成一种“接力战术”:在加沙假装愿意谈,拖延时间,同时在西岸加速盖定居点,尽可能多地抢地。这种一边谈判一边扩张的做法,把所有和平调解的努力,几乎都碾碎了。
孩子饿肚,街头人怒
这场双线战争的代价,最终还是无辜的平民在承担。在加沙,人道危机已经超出了战争的范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让人心碎:将近12000名五岁以下的孩子,快要饿得急性营养不良了,90%的民众面临饥荒。
联合国的数据更吓人,难民营里平均每天有227人死于饥饿,其中超过一百个是孩子。粮仓只剩下三天的存粮,而过去两周,援助卡车进来的数量,连最低需求的七分之一都不到。
可笑的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却轻描淡写地否认存在“饥饿”问题。而在约旦河西岸,暴力同样在蔓延。过去21个月里,至少有32名巴勒斯坦人被武装的以色列定居者杀害,他们常常在枪口下被强制赶走。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在这件事里的角色也备受争议,被指责跟以色列勾结,打压任何形式的反抗。他们的外长甚至呼吁解除加沙的武装,这无疑会让巴勒斯坦人面临更严峻的风险。
与此同时,以色列国内也不是铁板一块。特拉维夫的街头,超过十万民众走上街头,举着反对战争的牌子。但这场声势浩大的抗议,其动机却被解读出不同的味道。批评者认为,抗议者并非真心想停火救命,他们的核心诉求是“把人质带回家”。
这与其说是追求和平与正义,不如说是一种维护以色列自身安全的自私呼吁。
笔者以为
在黎巴嫩与以色列边境,距离以军哨所只有800米的地方,中国的维和部队已经坚守了300个昼夜。他们在炮火下修复生命通道,送去了急需的粮食援助,成为了这片绝望土地上微弱但坚韧的希望之光。然而,个体的坚守难以扭转大局的崩坏。加沙的命运悬于一线,西岸的未来正被钢筋水泥所封死。国际社会是否能将道义压力转化为实际行动,阻止这场双线推进的“灭绝战争”,不仅考验着地缘政治的智慧,更拷问着人类文明的良知底线。和平,终究不能只靠枪炮的停息,它需要正义的承认与支持——承认这片土地属于巴勒斯坦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