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的宏大进程中,一次关于南方战线的关键决策,让两位军事将领林彪与陈赓产生了战略分歧。当陈赓所部逼近广州,胜利在望时,林彪却建议暂缓攻城,转而将兵锋指向白崇禧的后方。令人意外的是,毛主席在收到林彪的提议后,第一时间给予了坚决支持。这背后究竟是何考量?
策略先行:林彪的杀手锏
1949年9月,衡宝战役正酣,林彪的中路军已在祁阳以北围困白崇禧的两个军。10月10日7时,林彪与邓子恢、谭政、萧克、赵尔陆联名致电毛主席,指出敌军似乎正放弃广州向西撤退。他建议,与其攻占一座空城,不如命令正向广州挺进的陈赓兵团立即西进桂林、柳州,截断白崇禧的退路,配合主力聚歼这股国民党劲旅。
收到电报的毛主席,当晚23时复电同意,这份指示不仅传达给林彪等人,也同步告之了叶剑英和陈赓。毛主席表示完全赞同林彪的提议,要求陈赓的第四兵团直插桂林、柳州,截断敌军退路,与主力协同围歼白崇禧集团,同时,第十五兵团则继续负责攻打广州。毛主席甚至还指示,必要时,已抵达湘潭的第二野战军部队也可加入祁阳地区的歼白作战。
林彪的战略部署并未就此停歇。10月11日10时,他再次致电毛主席,进一步建议第十五兵团也暂时不要攻打广州。林彪此举,明显是借鉴了辽沈战役中“围而不打长春”的经验。他希望通过暂缓攻下广州,让白崇禧无法果断下决心退回广西,从而为在湘南地区将其聚歼创造更多机会。毛主席对林彪的这一建议再次表示高度赞成,并于当日24时以中央军委名义复电,明确要求:“15兵团暂时不应进攻广州。”
陈赓的急切与现实
陈赓接到毛主席的电报后,心中涌起巨大的惋惜。他认为,从全局战略角度看,林彪希望全歼白崇禧主力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但命令东路军此时放弃攻打广州,直接转道桂林、柳州,却可能痛失一个大好战机。
他的东路大军自10月2日发起广东战役以来,一路高歌猛进,至10月9日已突破国民党军粤北防线,抵达并占领了曲江、乐昌、仁化、英德、翁源、新丰、龙川等地,正准备向广州外围挺进,势头正猛。在他看来,只要冲破清远、从化这些最后的防线,广州便唾手可得。此时弃广州不取,若他日卷土重来,恐怕要耗费更大的周章。
此外,陈赓也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困难。要求第四兵团在此时骤然西进,不仅需要重新集结部队,进行必要的动员,而且西进路线远隔千山万水,恐难在关键时刻有效切断衡宝地区敌军的退路。他担忧,到头来可能会落得一个“丢了西瓜又捡不到芝麻”的尴尬境地。鉴于此,陈赓迅速求助于当时担任广东战役前线指挥员的叶剑英。两人于10月11日13时联合致电林彪,请求批准第四兵团和第十五兵团能够先行攻下广州,再转入广西作战。
决策反转:白崇禧的意外
毛主席最初对林彪的支持,体现了他对彻底歼灭白崇禧集团这一“心头大患”的强烈决心。然而,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往往能左右最高决策。当陈赓与叶剑英的联名电报抵达时,衡宝地区的作战已接近尾声,时间来到10月11日晚。更关键的是,白崇禧主力并未如林彪最初所预料的那样回头北援,而是坐视其第七军、第四十八军的四个师在湘南被歼,自己则率部退往桂林。
原先希望通过迂回包抄,切断退路,最终全歼白崇禧集团的战略构想,已因为白崇禧的实际行动而失去了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陈赓兵团立刻放弃广州,迅速迂回到广西,也已无法达到全歼白崇禧集团的目的。于是,毛主席在10月12日凌晨3时,以个人名义致电林彪,明确指出:“第4兵团暂停西进。”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毛主席发出这份指示之前,林彪本人已在10月11日晚21时和22时,连续发出了两封电报给第四、第十五兵团首长,要求他们:“陈、邓两兵团目前仍继续向广州前进歼敌。”这表明,林彪作为前线总指挥,对战场态势的把握同样精准,他甚至比最高统帅更早地预见到了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结语
回顾这一系列电报的往来和战略指令的调整,不难看出在风云变幻的战争中,高层决策者们的深思熟虑与灵活应变。毛主席将消灭白崇禧集团视为重中之重,这使得他在初期更倾向于支持林彪旨在围歼敌军主力的方案。林彪的提议,则展现了他高超的军事直觉,尤其是他擅长运用心理战术,通过“围而不攻”来牵制敌人。而陈赓的坚持,则体现了前线指挥员对实际战况和兵力运用效率的深刻理解。最终,正是战场态势的即时变化,促成了战略的调整。广州如期解放,白崇禧的主力部队虽然未能被全歼,但也遭受了重创。毛主席对四野中路军仅消灭桂系第7军、48军的四个师略感遗憾,他在批语中指出:“消灭这些部队时白崇禧坐视不救,自己退到桂林,各军退到东安、零陵、冷水滩一带……”这反映出他对战果的更高期许,也展现了他在战略部署上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