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二战后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强国。它拥有众多的盟友,除了同一阵营的伙伴外,苏联的核心盟友主要是华约组织的7个成员国,分别是:
东德、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还有阿尔巴尼亚。
这七个手下,在苏联还没垮台的时候,大多数对苏联非常忠诚,没有二心。就算心里有了二心,也会被苏联当局早早地制止。
然而,在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之后,这七个成员国相继加入了北约,成为了之前敌对阵营的一员。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们当年的忠诚都是假装的吗?这可能与他们过去屡次遭受打击的历史有关。
1956年6月,波兰发生了波兹南事件。
波兰和俄国之间有很多恩怨。历史上,波兰被俄国灭国了三次,所以双方的仇恨很难化解。
不幸的是,正是苏联在二战中解放了波兰。所以,二战结束后,波兰成了苏联影响下的地区,开始按照苏联的方式发展。
这可把波兰人给气炸了,不过也没什么办法。因为在二战期间,波兰的许多精英人士都被斯大林下令杀害,埋在了卡廷森林。剩下的普通民众,虽然心中愤怒,但因为实力不足,也只能忍气吞声。
从1948年到1953年,波兰按照苏联的模式发展,结果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波兰也开始模仿苏联的做法,推崇个人崇拜。首先是尊敬国家领导人,然后是尊敬地方上的负责人。从国家到地方,这种风气盛行。
波兰也效仿苏联,过分强调重工业的发展,而忽略了轻工业和农业。这样一来,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变得稀缺,物价飞涨,民众的生活物资供应出现了严重短缺。
第三点是强制集体作业,并设定具体目标。工作重点一直是团队在限定时间内达成既定目标。然而,各级领导为了展示自己的成绩,常常缩短达成目标的时间。
近来几年,波兰模仿苏联的做法,似乎走进了一个困境。因此,波兰民众强烈希望找到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不再盲目追随苏联的步伐。
这样做就不算孝顺了,而且改革一旦开始,那些坚持老路的利益集团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这真是个大问题。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波兰内部的改革派一直在和守旧派进行斗争。双方在争论中艰难地过了将近3年。
1956年,赫鲁晓夫彻底否定了斯大林,局势随之改变。虽然很多人都批评他这么做,但如果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其实他也有他的苦衷。赫鲁晓夫觉得,如果不这样做,就没办法进行彻底的改革。只有彻底告别过去,才能真正往前走。
赫鲁晓夫认为,改革应该从苏联开始,其他苏联体系下的国家需要等待。只有当苏联改革成功后,才会将这些经验分享给其他国家,不允许那些小国家自行其是。这种做法实际上只是表面上的改变,本质没有变。
1956年6月,波兹南的许多工人开始罢工,走上街头,要求改革,并要求俄国人离开波兰。最终,参加罢工的人数超过了10万,导致了局势无法控制。
面对这次混乱,波兰政府派出了超过一万名士兵,还带去了坦克、装甲车和大炮等装备,最终控制住了局面。这次事件导致74人失去了生命,800多人受伤,还有658人被拘留。
那时的波兰政府为了保持苏联的模式,真是尽力了。他们清楚,一旦开始改革,自己的位置就会变得很不稳定。只有紧紧跟随苏联,才能保住现有的权力。特别是,当时的国防部长是苏联派来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他才是真正的掌权人物。
波兹南事件后,波兰换了领导,开始尝试走自己的路。这惹恼了苏联,苏军甚至包围了华沙。最后,在波兰人的强烈反对下,苏联只好撤军,并调走了罗科索夫斯基元帅。
这样一来,波兰算是从抗争中得到了好处。有了这个例子,华约的其他国家也心动了,最先行动的就是匈牙利。
和波兰一样,匈牙利在学习苏联后,也遇到了经济发展停滞,生活物资跟不上需求的问题。恰好在1956年10月,波兰通过了一次重要会议,决定走自己的路,这对匈牙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最先走上街头的是学生们,不久后,大批工人也加入了在布达佩斯街头的行列,人数从几万迅速增加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局势已经难以控制。他们主要有三个诉求:
- 第一,那个俄罗斯人,赶紧走开。
- 第二,结束这种不平等的匈苏关系。
- 第三步,要进行改革,走具有匈牙利特色的道路。
一开始以为人数多就能让政府让步,没想到匈牙利政府却把这几十万人称为国家的敌人。矛盾加剧后,整个局势完全失控了。
朱可夫在不清楚情况有多严重的时候,突然决定派兵进入匈牙利。这个消息让原本犹豫不决的匈牙利军队站到了保卫自己国家的一边,并且把很多武器分发给了普通百姓。
这次可真是捅了马蜂窝,因为匈牙利人把一辆苏军坦克烧了,结果60人当场被苏军打死。之后,苏军误以为匈牙利的警卫部队也是叛军,又开火了。这一下子激怒了全国的人,情况变得更加紧张了。
不久后,苏联向匈牙利增派了军队,战火从布达佩斯蔓延到了整个匈牙利。期间,匈牙利曾试图退出华约,但被苏联军队拒绝。1956年11月4日,苏联的17个师包围了布达佩斯,匈牙利的抵抗力量无力抵抗,最终选择了投降,这场改革风波也就此结束。
事后根据苏联的数据,这场风波中,大约有2700多名匈牙利人丧生,1.3万人受伤,20多万人成为了难民。苏军方面也有700多人阵亡,1200多人受伤。
匈牙利的这场十月风波虽然只持续了短短13天,却让克里姆林宫和全世界都大吃一惊。但在苏联军队的强大压力下,其他国家只好乖乖听话,不敢再乱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战前,捷克斯洛伐克是欧洲的一个工业大国。后来与苏联走得近,起初还想走自己的路。但面对苏联的强势态度,他们最终屈服,只能依照苏联的方式发展。
苏联模式在战争时期挺适用的,但战争结束后就显得有些过时了。因此,捷克斯洛伐克也遇到了波兰和匈牙利一样的问题。
不过捷克斯洛伐克的历任领导人一直跟着苏联走,连改革的念头都没有,反而打压那些想改革的人。
直到1968年,杜布切克领导的政府决定推行改革,这就是著名的布拉格之春。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对苏联模式的一次挑战。捷克斯洛伐克希望在政治、经济乃至军事方面完全摆脱苏联的影响。
这怎么行呢?1968年6月,苏联带领着一些华约国家的军队,来到了捷克斯洛伐克搞军事演习。结果,演习结束后,苏联的军队却不愿意离开了。
到了1968年8月,苏联带领华约军队进军布拉格,准备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布拉格之春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的情况是,苏联先让一架民航飞机假装机械故障,在布拉格机场紧急降落。机场工作人员接到的是飞机有故障的信息,所以允许飞机降落。没想到飞机一停稳,苏军士兵就冲了出来,迅速控制了布拉格机场。随后,大批苏联军队涌入布拉格,很快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地区。
杜布切克没有组织抵抗,几十万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只能投降。整个过程中只有80人失去了生命,杜布切克自己也被捕了。可以说,如果杜布切克的野心大一些,苏联要平息布拉格之春恐怕要付出更多代价。
不过,杜布切克因此没有被消灭,而匈牙利那位因为反抗比较激烈,结果直接被镇压了。因为这件事,阿尔巴尼亚直接退出了华约。
华约的撤离,并不是巧合发生的
这三次镇压“叛乱”的军事行动,真正让苏联在华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要是没有成功平息这三次“叛乱”,华约可能早就解散了。
从经济角度来看,苏联的模式并没有给东欧国家带来实质性的进步。可以说,苏联的经济模式过于保守,导致这些国家陷入了经济困境。苏联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所以他们的问题暂时不易察觉,毕竟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支撑。但那些东欧小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苏联如果不用武力,怎么能让这些东欧国家听话?怎么维持自己的宗主国地位?
1991年,华约解散,苏联解体,各国纷纷西逃,加入北约。这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东欧的小国家发现,这些年北约内部的小国家好像没挨过什么大仗,再看看过去的自己,脸不由得有点发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