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A”这个型号,去年11月5日被中国空军正式“盖章”确认。这意味着,这款此前以FC-31名义亮相的隐身战机,终于“转正”成为解放军的自用装备。
专家们指出,无论是舰载型歼-35还是空军型号歼-35A,都已进入量产阶段。这个消息,本该是军迷们奔走相告的大喜事,毕竟又一款五代机正式服役了。
可就在这份官方确认的背后,一些美国军事观察网站却抛出疑问:歼-35系列机型,可能在短短五年内就面临“生存危机”?
这听起来颇有些戏剧性,一款刚被官宣并大规模量产的“明星战机”,怎会转眼就面临“落伍”的境地?难道真如西方所言,中国军工在战略判断上出现了偏差?
当务之急:制衡当下
这并非什么战略失误,倒不如说是中国军工“小步快跑、迭代发展”思路的集中体现。歼-35的首要任务,就是应对眼前的战略紧迫性。
西太平洋这片天空,美军及其盟友的F-35机队早已大规模部署,隐身战机的优势正被充分发挥,那些呼啸而过的身影,时刻提醒着地区军事平衡的微妙。那架势,明摆着要改变既有力量格局。
就像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加贺”号航母,近期在美国西海岸,正忙着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F-35B进行舰机协同测试。这种实打实的演练,无形中催促着中国海军。
他们必须尽快拥有一款自己的隐身舰载机,能在航母上起降,提供可靠的空中保护和攻击能力。歼-35的诞生,正是为解这燃眉之急。
它得赶紧上场,形成规模,直接去改变F-35在这一区域的“舒适区”。毕竟,在强手如林的环境里,先有且能用,远比空谈完美要重要得多。
这是一种用宝贵时间换取战略平衡的务实选择,根本等不及那些还在蓝图上或试飞中的“完美”六代机。歼-35的快速入役,就是为了迅速补上眼前的战力缺口,刻不容缓。
出奇制胜:中国套路
歼-35能这么快、这么省钱地量产,背后是“中国模式”的独特优势。这架中型五代机,技术上可不是凭空而来。
它大量借鉴了已经批量生产的重型隐身战机歼-20的技术,等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省去了不少摸索和验证的时间,研发效率自然是出类拔萃。
从FC-31出口原型到如今歼-35A“出口转内销”的转变,这本身就透着一股子精明劲儿。这种先探路国际市场、再满足国内需求的策略,既稳妥又高效。
中国军工体系内部,不同型号之间能共享技术、模块化设计,这种体制优势,不像美国那样得由不同公司各自从零开始,研发壁垒和成本都大大降低。
也正是因为这种系统内的技术流通和复用,成本自然就下来了,性价比蹭蹭往上涨。歼-35装了两台中等推力发动机,性能不错。
关键是它“消耗得起”,能迅速把那些数量庞大的老旧四代机给替换掉,迅速形成规模效应,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
你看巴基斯坦,对中国五代机一直很来劲,他们买了歼-10CE就挺满意。这次歼-35A一官宣,那边也挺兴奋的,觉得这是自家空军战斗力的新盼头,未来很可能成为歼-35的第一批海外用户。
何去何从:不只“退役”
美国媒体说歼-35“五年内被取代”,这话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但可能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与其说是“淘汰”,不如说更像是一场角色的战略性轮换。
毕竟,中国这边正在研发的第六代战斗机原型机,像歼-36和歼-50,都已经开始试飞了。这意味着新一代战机,很快就会登上历史舞台。
按照目前的预计,技术路线相对更稳妥的歼-50,可能就在2030年左右正式服役。而且很可能同时有海空军版本,直接对标未来的高端作战需求。
到那时候,歼-20S双座型的生产也应该差不多到位了,中国空军的重型隐身机队伍将更加完善。一旦这些六代机形成规模,自然会逐步接替歼-20和歼-35在一些最尖端任务中的位置。
但这不代表歼-35就此“退役”消失了。等到2030年之后,随着六代机的大量列装,中国空军可能会逐渐减少歼-20的生产。
而把歼-35作为主力,开始大规模对外出口。那时候,歼-35会跟歼-20、六代机一道,形成一种高低搭配的合理梯队,各司其职。
同时它还会承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成为中国最先进的外销战斗机,填补国际市场上F-35之外的空白,满足那些渴望隐身机但又预算有限国家的需要,甚至可能挑战美制战机的传统市场份额。
笔者以为
所以说,歼-35的未来,根本谈不上什么尴尬,而更像是一步精妙的战略棋局。它不是那种追求几十年超长服役周期的唯一主力。
它肩负着“应对眼前、构建规模、布局长远”三重任务的关键棋子。这种看似“短命”的设定,实际上是为了换取中国空海军在未来十年里战斗力的结构性飞跃。
歼-35的快速服役和它潜在的出口前景,都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在激烈军事竞争中的一种“弯道超车”策略。这背后的思维是,先有才能谈发展,先普及才能谈精进。
它证明了中国军工体系,如何在复杂变幻的国际环境中,灵活调整,以高效且高性价比的方式,确保自身安全。
并逐步提升在全球军火市场上的影响力。从这个角度看,歼-35的“短暂辉煌”,恰是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上,一个极为典型的注脚。